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前沿 >
预付式消费的信任危机,该如何破局?
www.cdjy.sichuanpeace.gov.cn 】 【 2025-04-29 09:52:43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校区关闭,上万元的学费要分期退……

  

预付式消费的信任危机,该如何破局?

  

  【新闻导入】

  

  2024年7月,新晋宝妈江女士与成都某教育信息咨询公司签订《课程销售协议》,支付15288元购买110节早教课程,约定授课地点为该公司龙泉世茂校区,课程有效期28个月。然而仅消费5节课后,江女士就收到公司通知,称该校区将于9月30日关闭,剩余课程需转移至其他校区。因新校区通勤时间、距离等问题,江女士拒绝转课,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剩余费用14593.1元。该公司承认应退金额,但以经营困难为由提出分10期退还,江女士对此不满,向成都市龙泉驿区法院提起诉讼。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该公司一次性退还江女士14593.1元。

  

  刚充值不久,健身房不开了;才学了几次,培训学校关门了;预交的费用还剩一大半,理发店换老板了……近年来,各地预付式消费维权事件频发。在大众眼里,预付式消费方式已然出现了“信任危机”。那么,预付式消费发展的痛点在哪里?该如何化解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记者调查 >>>

  

  预付式消费充值容易退费难

  

  从各地出现的预付式消费维权纠纷来看,江女士起诉成都某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并获得法院支持已经是相对比较好的结果。龙泉驿区法院的判决书中指出,协议未约定退费方式,且公司闭店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已构成违约。尽管被告强调资金压力,但法律未赋予经营者分期退费的自主权。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仅教培行业受到政策与市场环境影响,机构合并、闭店现象增多,退费纠纷频现,被预付式消费广泛渗透的如健身、美容等民生领域,维权纠纷也屡见不鲜。

  

  2024年,成都市民王女士在某理发店充值4000元办理了会员卡。消费过程中,王女士在店里购买商品时发现与之前的要求不符想要退款,却被告知理发店已转让,而新经营者也多次推诿。随后,王女士向成都高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还会员卡余额。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该理发店向王女士退还剩余服务费3292.6元。

  

  2023年8月,成都消费者陶某花费2288元办理30个月健身卡,后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锻炼,便起诉至成都市青白江区法院要求退卡退费。法院审理认为,双方签订的《入会申请》未约定解除合同事由,且陶某无法定解除权,最终驳回其诉求。

  

  “从几百元的理发卡,到上千元的健身卡、早教卡,相信不少人都踩过预付式消费的‘坑’。一方面,我看中商家的充值折扣,另一方面,商家看中我的预付金。虽然卷钱跑路在预付式消费中仅仅只是少数,但碰上了就很闹心。”成都一律师事务所唐律师告诉记者,她前不久也遭遇了教培机构卷钱跑路。

  

  专家观点 >>>

  

  预付式消费三大痛点亟待解决

  

  对于经营者来说,在开店初期,房租、装修等投入很大,吸引消费者存入预付费,可以扩大客源,尽快回笼资金,减轻经营压力,还能确保后续有稳定的客流。对于有需求的消费者来说,面对“充值越多,折扣力度越大”的促销,自然愿意掏腰包。

  

  预付式消费看似双赢,却为何走不下去?唐律师表示,主要问题就出在预付资金监管乏力。预付式消费模式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优惠,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比如经营者回笼了资金后,有的想扩大经营,摊子越铺越大;有的对市场判断失误,后续客源跟不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唐律师表示,当下预付式消费纠纷时不时成为新闻热点,主要有三大痛点亟待解决。一是合同条款不对等。预付式消费合同常含“不退不转”“过期作废”等霸王条款,消费者签约时易忽视限制性内容,事后维权缺乏依据。二是资金监管缺失。预付款项多直接进入商家账户,形成“资金池”。一旦商家挪用资金或经营不善,消费者面临“钱货两空”风险。三是维权成本高昂。诉讼周期长、举证难度大,加之部分商家利用仲裁条款抬高维权门槛,消费者常选择放弃追讨。既然预付资金监管少,违法成本低,经营者在遇到困难后卷款跑路、单方违约,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市场还出现了“职业闭店人”“背债人”等帮经营者逃债的现象,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是对社会消费信心的打击。

  

  最新行动 >>>

  

  法律+技术 预付资金不再“打水漂”

  

  今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决预付式消费领域群众反映集中的“卷款跑路”、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问题,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解释》共27条,就适用范围、责任主体认定,合同的解释、效力和解除,预付款的返还和赔偿责任、“卷款跑路”的责任,经营者提供其控制证据的责任等问题作出规定。该《解释》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

  

  其中,《解释》第九条规定,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等“霸王条款”应依法认定无效。针对合同格式条款约定仲裁,但仲裁机构最低仲裁费收费标准远高于消费者支付的预付款,妨碍消费者获得权利救济问题,《解释》规定,约定解决争议方法不合理增加消费者维权成本的“霸王条款”无效。

  

  《解释》第十四条规定,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七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规制过度劝诱、欺诈营销行为,引导经营者通过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但也同时规定了例外情形。

  

  除了用法律手段应对预付式消费中的难题,技术手段也被寄予厚望。

  

  记者注意到,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推出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消费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消费者购买“元管家”产品服务时,其预付资金进入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在实际消费前,预付资金仍然归消费者所有,商户不能随意划转消费者预付的资金;消费时,智能合约将依据预设条件自动执行资金划转至商户钱包。例如,家长购买了10次教培课程,上一次课,智能合约划转一次费用至商户。推出两年多以来,“元管家”服务已经在北京、成都、青岛、苏州等逾百个城市加速落地。

  

  预付监管 >>>

  

  成都出招推进预付式消费治理

  

  2023年3月,四川首个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平台——“预付监管”上线。该平台由成都市郫都区委政法委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引导行业协会共同打造,平台由商户端、消费者端、银行端、政府端组成。商户入驻时,平台通过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对接,验证经营商户的合法性和发卡资格。消费者在充值时,与商户在线签署规范的制式合同,减少合同纠纷,充值的费用将由银行对账户余额进行动态监管。依托线上信息平台监管和线下行业主管部门、网格员巡查的形式,从源头防范不良商家“卷款跑路”风险发生,实现事前把关、事中监管、事后保障,切实保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记者从微信小程序登录该平台看到,已有餐饮、居民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领域多家商户入驻,每个商户都有一个“可信消费码”,并展示其预付费项目价目表。记者点击一家名为“杨鸡肉川味寻香店”的餐饮机构信息后发现,该店的“可信消费码”为绿色,信息备案、资金监管、安全支付、标准合同、证照核验等审批项均已通过。该店提供了3种不同面额的充值卡服务,记者点击每种充值卡服务尝试付款时,均会自动确认并签署一份餐饮行业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

  

  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商户经营数据异常时,网格员将收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并反馈。发生纠纷时,平台提供区块链存证证据,确保公正、高效地解决纠纷。“预付监管”平台上线两年多来,不仅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不法商家低价收费、卷款跑路,更让消费者对诚信守法的机构重新建立起信任,确保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推进预付式消费治理工作,2024年4月,成都市委金融办发布《成都市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预收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区(市)县层面,龙泉驿区、金堂县在成都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已开展校外教培机构资金监管试点工作;郫都区在成都市委政法委指导下,探索打造了线上信用监管平台与线下网格巡查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预付式消费监管模式,均取得积极成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夏菲妮 刘冰玉


编辑:雷颖
简阳长安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