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年度报告背后有何风险?
律师:面对以隐私换取仪式感,用户应理性看待
“年度报告说我今年与150位歌手相伴,说我偏爱买排骨,这是不是侵犯了我的隐私?”1月7日,市民王先生对记者说道。
岁末年初,各大平台的用户年度报告纷至沓来。“爱听的歌、常走的路、不眠的夜……”这些App年度报告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将用户一年来的生活都一一记录并呈现出来。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这让人眼花缭乱的年度报告刷屏。
然而,也有部分读者致电本报法治热线,认为App生成制作的年度报告有泄露信息的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律师。
现象
岁末年初 年度报告很热门
“我这几天一共收到5个App的年度报告,简直把我的吃穿住行都看透了。”市民宁女士说道。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手机上网的单日时长为7小时15分钟。在线上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各平台记录的客观数据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映照。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各大App会以自身功能为出发点,根据用户的后台大数据智能生成一张年度报告单,每位用户能通过这一张报告单回顾今年对该App的使用情况。同时,平台也鼓励用户将这份报告分享出去,为了让用户主动分享年度报告,不少App都在呈现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这样新鲜有趣的形式吸引了不少用户参与,许多用户在获取年度报告后,认为非常有仪式感,会发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但与此同时,质疑声音也渐渐出现。不少网友担心,这样的数据“监控”容易造成信息泄露。
“前几年,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中有一项是‘悄悄拜访’,太社死了。这样谁还敢去听别人唱歌,这不侵犯隐私吗?”市民赵先生表示,这一数据属于个人隐私,网易云音乐无权获得,既然已经“悄悄拜访”,为什么还要收集使用?有网友表示,有平台在打开年度报告时,需要访问手机相册所有图片的信息,包含拍摄时间、内容、地点,用户的隐私全无。
市民江女士说,她在各大平台生成过多份报告,但她从不将报告分享到社交平台。“尤其是消费类App,我觉得这里边的隐私还是会暴露很多,比如买菜的App会说我喜欢买什么菜,外卖App会说我喜欢吃什么,音乐App会说我喜欢听什么歌。其实在看完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担心,大数据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除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外,年度报告也会造成信息茧房。
“今年您通过外卖品鉴了108杯咖啡59杯奶茶……”90后的小韵是名上班族,咖啡、奶茶已经成为了她工作的必需品,但很多时候,小韵也会帮同事带一杯。“同事点的都不是我喜欢的口味,大数据就总是以为我喜欢,总是给我推荐。”
“我的音乐软件,有时候会给我孩子放一些儿歌,但都是给孩子听的,年度报告说我最爱的歌曲是儿歌。有的时候无意中点开一些音乐,然后它就会根据你这些播放习惯,给你进行推算,太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了。”
某音乐播放平台近日也推出了年度听歌报告。随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称,“年度听歌报告数据不准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对此,该平台回复称,随机播放的歌曲也会计入在内,若账号有出借他人使用,也会导致听歌数据存在差别。目前听歌报告已生成,不支持更改重新生成。
说法
平台应自觉做到不过度采集,不滥用数据
“我们在授权平台生成年度报告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向他们提供我们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很有可能被用于未来的营销活动,使得数据的泄露和隐私侵犯的风险成为可能。”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王雪娇律师表示,“从目前体验的结果来看,各App在公布年度报告前,都会询问用户是否同意授权获取个人信息,这样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
王雪娇建议,平台基于商业属性进行创新推广本无可厚非,但应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自觉做到不过度采集,不滥用数据;就个人而言,以让渡部分隐私为代价换取仪式感的做法是否值得,还需再三掂量,在选择生成报告前,详细阅读协议,防止重要信息外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经营者应采用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须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王雪娇认为,各个平台获取的数据越多,用户画像就越清晰,一旦造成数据泄露,用户信息暴露在不法分子面前容易造成不利影响。广大网友们应尽量选择官方渠道,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在第一次安装软件时,应该只开放必要的权限,对一些使用大量流量且没有告知的App,应及时检查和删除。另外,App在公布年度报告时一般都会弹出是否同意授权的界面,绝大多数用户会直接勾选同意,而忽略协议的内容,其实仔细阅读协议也是防止信息被滥用的关键之一。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